小论桑植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上)

陈佐 阅读:3895 2014-10-25 12:44:00 评论:0

摘要:桑植,古称充县,历属西楚荆州,素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古代濮人在山清水秀的如画世界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天地间。"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屈原的《九歌》就记载了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至今,在桑植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关键词:哭嫁歌  摆手舞  打溜子  跳丧舞  桑植民歌

 

                                                 一、桑植土家族文化的历史

 

土家族是张家界的主体民族。桑植土家族属于古代巴人一支,一说是古代庸国人的后裔,也有世代繁衍于此的古代土著先民。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上称为蛋蛮、天门蛋蛮、南蛮、武陵蛮、荆州蛮、五溪蛮、土人、土丁、土兵、土军等。旧志上说:民情淳朴、土厚而风淳。”“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愤激。永定隶属楚边,俗尚淳朴,犹存中土人之遗风。一位汉官曾感叹道:僻陋于深山,而有此醇静之俗,所谓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盖风之古也!这便是历史上对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评价。桑植土家族人讲义气,重感情,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忌欺骗,易轻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斗,崇奉覃后王、向王天子、梯玛、以及五谷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桑植土家族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武陵文化和巫文化之解。其地处武陵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较好地保存了各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文化———武陵文化武陵文化是以历史上的武陵蛮”(即今天的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武陵山区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  武陵文化的生成与武陵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与相邻民族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武陵文化是一种山地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其成就也灿然可观,它具有神秘浪漫、崇尚武勇、多元融通等特性。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故事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土家族的民间故事是土家族人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分析土家族民间故事,我们可以发掘土家族人的善恶有报、重土轻商、乐观豁达、崇拜生殖力、信仰鬼神和万物有灵等方面的文化心理。

    巫作为远古时代所产生的一种祭祖祀神、占卜问卦的仪式活动,应该说是人类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现象.在西方,巫术产生的时代明显早于宗教的时代,巫术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而巫术文化的生命力之强盛,即使后起的基督教曾在历史上屡次兴起过灭巫运动,但巫文化仍然顽强地灭而后生,像一股潜流隐伏在西方理性文化的边缘。在中国,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巫,殷代时已经出现专司巫职者,"从周至汉约700余年。巫风更盛,上自宫廷,下至闾巷,几乎都由巫觋支配行事,执掌宫室祭祀,执行国事卜算,参与占侯预言,以舞降神通神,以术驱邪禳灾,验测水早丰歉,医治伤痛疾病,无所不能。"汉代以后,由于佛教与道教兴起,巫术受到限制与压抑,但巫风仍然在民间承袭流传。

二、土家族的婚俗(一)

 

婚姻,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意味着新的家庭结构、新的生存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命诞生,甚至意味着新的社会地位。在土家人心目中,唯有结婚,才算"成人",只有结了婚,才有资格在人生的论坛上发言。土家婚俗之,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向往、怀旧、怨恨、挣扎等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恐怕只有最高明的艺术家,才有能力将如此庞杂的意象,果断而明智地集中到这一点。土家婚俗之,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难以割舍,浪漫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最真切自然地反映了前后两种生活的联系和过渡。也只有最睿智的思想家,才会如此殚精竭虑地将这些人类终极关怀的伦理学概念,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在堂前檐下。土家姑娘的出嫁,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喜大戏。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有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手续。  哭嫁完毕,要叙述的,要交待的通过哭嫁都说了,这时全场气氛转和,谈笑风生,满堂春色,喜气盈门。之后,爹娘打发姑娘起程时的仪式叫"发亲"。发亲也很有讲究,如女方置"金满斗",新娘撒筷等。鞭炮唢呐声中,女儿肝肠寸断,眼泪哭干,从此告别娘家。女儿出嫁,要有夫妻双全的亲人作为女方亲属的全权代表,送到婆家。除迎亲、拦车马等程序之外,次日早上还要举行"交亲"仪式,新娘房中由女送亲客向支客师面交鞋礼,一边说着客气话,如姑娘呆、不知礼,如此这般,而公婆则赶紧说恭维话,双方你来我往,直到无话可说。哄笑声中,大伙散去。正如出嫁前要陪十姊妹,结婚仪式上男方也要坐"十友席"。男家请来九位十二岁左右的童男陪新郎,摆上果碟,边唱边说边吃喝,唱者曰"",说者曰"",总称"令歌"。说令歌时,传递令杯,互比口才,如"门口一条沟,沟里出泥鳅,说得令的吃泥鳅,说不到令的啃骨头"。说不上四言八句的,顺势说:"桌上一个洞,令杯往前送"也能应付过去,风趣恢谐,搞笑为主,目的在于营造喜庆氛围。若论感染力,自然远不如"陪十姊妹"。和其它地方一样,土家婚俗中"拜堂"也是婚礼中的核心仪式。合完"八字",新郎新娘并排进入洞房,之后园亲婆婆将房门关上,新郎新娘抢坐于床上,谓之"坐床",据说谁的行动快,先坐定床上,谁就先当家。此后打开房门,亲友们蜂拥而进,也去抢坐新床,俗话说:"抢床抢床,长发其祥",第一个抢坐到床上的人,为"得头福"。拜堂和抢床,无疑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但如果这算是另一个高潮的话,那也只是相对看客而言。因为新娘眼中,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身处热闹的中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寂寞,叫人不寒而栗。土家姑娘在男家吃第一顿饭谓之"陪新姑",新姑这天坐上席,姑娘在婆家坐上席平生也只有这么一次。席间有"插花迎酒",是土家婚俗中新郎在开席之前拜见客人的仪式。此后三天以内,新姑被婆家待为上宾,三天以后下厨房,自此接过繁重的家务。昔日新媳妇"三天后下厨房",还有一系列仪式:第三天清早起床,新媳妇由婆母领着,先到柴棚里抱一捆柴,然后跟着婆母到每间屋里走一遭,以示发家理财,称"游房";再到厨房,放下柴火,叩拜"九天司命"(灶王),拜毕,婆母递给"吹火筒",媳妇接过来在灶内绕三转,以示知于灶神和水神。此后,新媳妇开始架火烧早茶做早点,做好后先孝敬公婆,而公公这时却赖在床上不起来,要等新媳妇送来早茶,才坐起来喝,叫做"喝揪脑壳茶",喝了这种茶,就得当场给新媳妇掏茶钱。敬过公、婆以后,新媳妇再按家中辈份一一敬到,凡长辈均要给点"打发"  "回门"是婚嫁中最后一个仪式。姑娘嫁到婆家后,新婚夫妇选定日期一同回拜女家的父母,叫回门。到了娘家屋里,一对新人要在堂前叩拜祖宗,女婿则开口称岳父岳母,女家酒席侍候,以客礼相待,新婚夫妇要坐上席。而且不论远近,回门当日都必须返回婆家。  

三、土家族婚俗(二)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所唱的抒情歌谣,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它是土族婚礼风俗乐歌的重要类型,是土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土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哭嫁歌的演唱内容、演唱程序等的分析,对土族哭嫁歌作了简要探究。哭嫁歌是流行范围很广的一种婚俗,随之而产生的哭嫁歌也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写照。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吃离娘饭""哭栽花""哭离闺门""骂媒人" 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土家族的哭嫁歌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哭嫁歌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不妨从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种类、腔调及内容等方面来谈一谈土家族哭嫁歌的特点。

土家族姑娘出嫁为什么要哭?-

在桑植,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都用这种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诗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他把古代渝民歌竹枝与哭嫁作了比较。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为什么要哭?这跟土家族人的风俗有关,笔者在考察哭嫁时,发现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是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嫁出远门,和亲人难舍难分。土家族哭嫁歌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其中别姊妹最为哀怨。二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哭是衡量姑娘孝顺、能干、聪明的标准。这类哭嫁歌主要在新娘上轿或发亲时哭唱,唱的都是不愿当婆家奴才、不愿进黑牢门等内容。三是新娘对封建买卖婚姻的控诉。哭嫁歌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产物,新娘出嫁时,唱哭嫁歌骂谋人是常见的事,因为媒人是牵线人,是悲剧的制造者。四是新娘对自己未来命运担忧。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婚姻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女儿无权自主婚姻。姑娘出嫁前,自己连未来丈夫的高矮、品行都不知道,新娘不知婆婆是恶是善,不知道家富家贫,千种忧虑,万般悲伤,一齐涌出,泪如泉流。我们听到的梳妆”“哭开脸辞祖等类哭嫁歌就属这种类型。


本文 陈佐博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chenzuo.net/post/420.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支持博客公益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