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与根的亲情—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援助桑植纪实

陈佐 阅读:6241 2014-07-26 13:52:06 评论:0

   “楚地西起喜历七百载今建白族乡;滇雁东徙曾经三十代原是民家人。”这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确认桑植民家人为白族,批准洪家关、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刘家坪、走马坪、淋溪河七个乡成立白族乡时,兄弟单位赠送给桑植亲人的一幅贺联。这幅贺联,真实地写照了桑植十万余名民家儿女七百余年的风雨,七百余年的流落,七百余年的艰辛,七百余年的寻亲,七百余年的思亲泪。“有心人,天不负。”在外漂泊的十万余名民家浪子,在共和国诞生35周年之日,终于认祖归宗。
    七百余年的漂泊,犹如婴儿离开了母体。苦难而倔强的桑植民家儿女们,忍受创业的艰辛,想念亲人的痛苦,劈荒漠逆境崛起,重耕读孜孜以求。三十代!七百余年!桑植民家儿女们用思念亲人的泪水,铺就了一条长长的寻亲路……今朝梦圆,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自1984年认祖归宗后,180万白族儿女奔走相告,浓浓的血脉亲情在心底洋溢。一座连接“亲情”的金桥,跨越千山,横逾万水,将两千里之遥的大理、桑植紧紧相连。一阵阵亲人团聚的欢笑,一幕幕难舍难分的痛楚,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往事,一次次大理对桑植的无私援助,奏出了一曲曲血浓于水的盛世欢歌。
一、 雪中送炭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桑植,是一位孪育英雄的母亲。桑植,是共和国开国元帅贺龙的故乡,桑植,是廖汉生将军的故园。桑植,是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植,是一个聚土家族、白族、苗族、彝族、侗族、回族、蒙古族、高山族等17个少数民族的大县。她位于湖南省的西北边陲,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风景秀丽。距县城80公里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32万公顷原始森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达6400余种,有珙桐、水杉、华南虎、云豹、大鲵、黑棕熊等珍稀动植物,被称作亚洲物种“基因库”,是科研、旅游、度假、疗养的胜地;距县城17公里的九天洞,被誉为“亚洲第一洞”。澧水、金藏河风景区以原始风貌的独具特色吸引海内外游人;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芙蓉龙”恐龙化石遗址、苦竹河古镇、谷永和故居、洪家关白族祠堂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
    桑植,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市)之一。天然气、铁矿、煤炭、硅石等储量居湖南省前列。水能理论蕴藏量达48.4万千瓦,是湖南省最具开发价值的水能资源大县。山地广,农林土特产品繁多。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300万立方米,有人工营造黄柏林33万亩,系全国最大的木瓜基地,南方最大的黄柏基地,黄莲、五倍子产量居湖南省之首。尚有358万亩山地,176万亩草地,其中南滩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亩,还有1700余种药用植物可供开发利用,是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
    桑植,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尤其是在八十年代,桑植没有什么企业,桑植民族卷烟厂就成了桑植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到了九十年代,由于地域、气候等问题,导致烟厂的发展面临困境,优质烟叶供不应求。
    正当卷烟厂面临绝境之时,亲人大理州洱源县委书记赵文根来了,洱源县长焦汉层来了,大理州洱源县考察团一行36人来了。
    消息传来,桑植各族人民欢声雀跃,奔走相告。
    1991年,是桑植县各族人民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洱源县长焦汉层、桑植县长尚立义分别代表两县政府签字,结为姊妹县。相约互相援助,共同发展。
    云烟中外驰名,为了帮助桑植卷烟厂度过难关,报请大理州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给桑植县调拨优质云烟5000担,并且每担优惠50元。1991年上半年,洱源县一次性调给桑植卷烟厂云烟3600担。就是这些烟叶,桑植烟厂,度过了难关;就是这些烟叶,桑植烟厂,起死回生;就是这些烟叶,桑植烟厂,创造了最好的经济效益。
    洱源白族亲人的无私援助,犹如雪中送炭,让桑植人民顺利地度过了难关,为桑植走向新的发展征途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千里省亲
   


    苍山点头,崇圣三塔书写着亲情的诗章;洱海欢笑,涓涓蝶泉奏响起民家的歌谣!
    1986年11月,桑植派出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领导、七个白族乡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共14人组成的探亲团,赴大理参加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离别家乡七百余年的游子终于回家了!回到了亲人的身边来了!
    翻开《桑植县志》,真实、详尽地记载着洱海苍山和湖南桑植之间的友谊;记录着大理与桑植血脉亲情。从第一次省亲后,桑植白族儿女去大理探亲、学习的次数不断增加。
    1990年11月,桑植党政考察团一行15人赴云南大理考察,与祥云县结为姊妹县。
    1992年4月,以县委书记杨泽民为团长的桑植县四大家领导为成员的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在大理举办的“中国第三届民族艺术节”。
    同年,桑植县人大副主任王银花、统战部副部长钟以校,应邀赴云南省玉溪参加因远镇白族学会年会。
    1994年9月,桑植白族学会常务理事、县计委主任谷利民、民委干部曹波,应邀赴大理参加大理州白族学会年会。
    2001年4月,以桑植县政府助理调研员谷利民、芙蓉桥白族乡书记彭冲为团长的访亲团一行8人,赴大理喜州镇签订締结姊妹乡镇的协议。
    2008年7月,谷利民、谷俊德代表桑植白族学会与张家界市白族学会会长谷中山一道,应邀参加大理州白族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2009年10月12日,桑植县副县长王云、会长王银花为领队的桑植县白族学会访亲团一行25人去大理访亲。
    2009年12月,大理州白族学会会刊《白族学会动态》二期,发表了本会谷利民的文章《贺龙族属刍议》及桑植县去大理访亲的有关照片。桑植白族每次到大理等地拜访,都受到大理州、大理市、大理州白族学会领导和乡亲的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常常有这样的场面:素昧平生的异乡朋友,互称“亲人”,握手拥抱。浓浓的亲情激荡在心头眼底,温和的笑容飞扬在嘴角眉梢。
 


三、无私援助

 

 

    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干部,大理州白族学会会员,女诗人刘纯洁有《桑植行》诗二首。其二是“别离故里八百年,今春又聚澧水边。但愿民家千般好,只源苍洱同祖先。”真实的道出了苍山洱海、溇水澧源,山水相依,同根同源的历史渊薮。
    大理、桑植的白族儿女,七百年前原是一家人。由于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造成亲如兄弟的“白子”天各一方。如果说“恍如隔世”那是一种夸张——缩微夸张,骨肉亲人失散以后的乍然相见,已经隔了七个半世纪!
    湖南省政府正式下文,确认桑植民家人的白族身份以后,桑植民家人自然有一种“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感觉,就是远在云南大理的白族人,也从心底感到无边的慰藉。双方亲人互相造访,无论桑植还是大理,都被他们当成温馨的家。大理女诗人刘纯洁,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我的心随着车子的疾驰在飞翔,飞到那早已熟悉名字却不曾到过的桑植。……刚过了收费站,张家界市白族学会的会长谷中山先生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准备一同前往桑植了。暖流又一次涌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感觉上像是回家。”
    大理同胞来到桑植,在一种浓浓的亲情感召下,都不知不觉地投入到了帮助桑植人民建设家乡的具体行动中。
    1991年,桑植教委主任谷利民亲赴昆明签约,云南民族学院顾及兄弟情分,欣然允诺给桑植县50名本科大学生委培指标,免费为桑植县培养人才,桑植学子如沫春风。
    2000年6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李映德等领导来桑植考察,开启了帮助桑植改善教学条件的先河。那一次,大理自治州给芙蓉桥乡援助100万元,新建了乡中心小学。为了表示感激,也为了纪念这一跨世纪的伟大工程,该校特地命名为“桑植县大理白族中心小学”。以后,大理自治州对桑植办学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给桑植县政府捐款116万元,帮助修建了位于洪家关白族乡的贺龙中学实验楼和芙蓉桥白族乡医院。2007年,大理州委书记顾伯平带队来桑植看望白族乡亲,给桑植援助150万元,帮助桑植一中新建图书馆。
    大理、桑植的白族,文化、风俗本是一脉相承。但是,流落桑植的白族,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却保留得相对比较少。比如,据专家考察,在大理的语言单词中,白语的幸存率达百分之八,而桑植民家人的白语幸存率只有百分之三。为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大理白族自治州更是给予无私的援助。大到成立白族学会,小到传授白族建筑绘画艺术,点点滴滴、无微不至。
    2001年8月,大理喜州镇派民间艺人董开龙父子专程来芙蓉桥乡帮助兴建白族文化站。董氏父子任劳任怨,不仅完成了全部壁画工作,还在当地教了几个徒弟,把白族的建筑绘画艺术传授给桑植的白族亲人。
    2000年11月,继上月大理自治州州委书记钟振川亲率12县(市)的县(市)委书记21人来桑考察访问以后,大理州文联主席王子荣又率大理州文化考察组一行5人来桑考察白族文化,为挽救、继承、弘扬白族文化奠定了基石。在以后的2009年,桑植白族学会成立大会上,不仅大理州委、州政府捐资10万元,作为学会的活动经费,大理文艺界知名人士还纷纷致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州文联主席王子荣,国家二级画师、大理书法家美术家谢长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理书法家谢美春等人都在成立大会现场挥毫泼墨,为桑植白族学会成立题诗、题词、题字、题画。3个月后,作为答谢,中国著名书画家陈澧波先生为白族学会写下书法作品“源溯苍洱”。土家白家,诗人画家,往来酬唱,一时间蔚为盛事。
    在大理精神的感召下,桑植民家文人、学子孜孜不倦。为把白族文化发扬光大,白族谷利民、谷厉生等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撰写论文《桑植白族民家腔方言口语初步研究》、《桑植民家腔初探》,编撰《民家腔方言口语词典》。桑植学子谷忠祥、钟山、朱湖桑琳等分别考上“国防科大”、“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高校。桑植白族这些优秀的文人、学子,无不以其自强不息报答着大理白族父老的亲切关怀。

 

四、公仆心、兄弟情

 

    在大理自治州援建桑植的行动中,最难以忘怀的是大理州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对桑植白族的亲切关怀,犹如三月春风,温暖着桑植儿女的心儿。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洪云龙在桑植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建筑项目奠基仪式上致辞说:“七百多年的岁月分离,两千多里的关山险阻,隔不断白族同胞之间的联系,反而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深情厚意。‘麦秆草帽十八转,想起老家在云南’,‘苍洱澧水亲骨肉,虽隔千里也不远’,这些桑植白族霸王鞭唱段,深切的唱出了两地永远隔不断的血脉亲情。……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注定了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交流和联系,从而更加增进亲情,感情,实现两地共同发展。一直以来,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大理白族同胞与桑植白族亲人之间的交流往来,不断密切和深化两地的互访与合作,成果喜人。为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我州与张家界市,桑植县共同协商,决定用文化的力量,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桑植县建‘三坊一照壁’大理白族民居,秉承先民勤劳勇敢,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白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哲学理念,热情好客,亲仁善邻的处事原则,尊师崇德,急公尚义的做人修为,耕读传家,子孝孙贤的人生追求。”浓情四溢的话语,道出了大理120万白族乡亲共同的心声,体现了新时期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心,团结友爱的兄弟情。
    大理州白族学会会长赵济舟先生,从桑植七个白族乡成立到援建桑植白族民居,五次来桑植的事迹感人至深。他在芙蓉桥白族乡“喜州街”揭牌仪式上致辞说“大理白族与桑植白族同祖同宗、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虽经历万水千山和七百年的分隔,但割不断的是血脉亲情,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大理州何金平州长题写“喜州街”街名。
    “喜州街”这三个字,是关怀,是亲情,是挂牵。桑植十万余名民家儿女永远铭记着——“根在大理”。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领导的亲切关怀下,3月21日,由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投资300万元援建的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项目在桑植动工。此次援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项目,将采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格式,注重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体现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中研究、展示、培训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将在传承白族传统文化,促进大理与桑植交流与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 洱海的乳汁
 


    走近苍山,听松涛阵阵;面对洱海,观万顷碧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眼前演绎。
    大约四、五千年以前,白族的先祖就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渔猎耕作。
    苍山是严父,锻造出白族儿女的勤劳勇敢;洱海是慈母,哺育得白族后裔善良多情。
    苍山下、洱海滨,流传着一个哀婉、凄绝的传说。在远古的南诏国,有一位美丽的公主阿凤。她拒绝了王公贵族求婚,却爱上了苍山上猎人阿龙,跟着阿龙悄悄地跑上了苍山。正当他们徜徉在爱河时,南诏王请法术高深的罗荃法师念动了咒语,霎时,飞沙走石,雪漫苍山。娇弱的阿凤在风雪中瑟瑟发抖,勇敢的阿龙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到了罗荃法师的百宝袈裟。他飞奔着想把袈裟送回为阿凤御寒,却被发觉了,罗荃念动咒语,一阵狂风把他吹进了波涛中,变成了石骡子沉入洱海  。
    阿凤没等来阿龙,只能在风雪中嘤嘤哭泣,忧郁而终。她的精气化为朵朵云彩,就是传说中的望夫云。每当这朵状似美女的云朵出现在苍山顶上,平静的洱海就会波涛翻滚。洱海之神感念她的执着与忠贞,托着石螺缓缓的浮出海面,阿凤见到心上人就会收敛狂风。于是,洱海风平浪静,蓝天一碧如洗。
    却原来,巍巍的苍山堆积着厚重的历史,苍茫的洱海沉淀着悠久的文明。
    千年古塔书写着古国的辉煌,悠悠蝶泉演绎着民族的风情。
    每当我们回到大理,听大理的亲人为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不禁意驰神迷。
    感谢我们的白族先祖,选择了这样一处神仙居住的地方;感谢我们的历代先贤,创造了如此光辉灿烂的文明!
    我们更要感谢大理白族历代的文人雅士、民间艺人。他们留下了《创世纪》的长诗,“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让我们白族无愧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唐代南诏诗人杨其鲲、杨义宗的诗被收入《全唐诗》,《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等剧作歌颂古代白族人民的英雄,唐诗“风里浪花吹又白,水中岚影洗还清”描绘如画的大理风光……这些文学作品无一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仙苑中绽放异彩。
    我们更要感谢大理近代、现代的学者、作家、诗人。“采了一天的茶,我靠在苍山的怀抱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我梦见,苍山就在我的怀抱里;打了一天的鱼,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睡着了,睡得那么甜,我梦见,洱海就在我的心窝里…… ”这是大理诗人晓雪题为《爱》的一首诗,道出了我们白族儿女热爱苍山洱海的拳拳赤子之心。
    我们桑植白族,秉承了先祖文化血脉,即使在漂流的七百余年,也没有忘记把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在湘西文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有“湘西文种”之称的谷梅桥老先生也是大理白族的后裔。他的成就,跟苍山的孕育,洱海的哺养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
 
    啊,雄伟的苍山!啊,美丽的洱海!
    桑植十万余名白族游子道不尽对你的怀念,道不尽对你的感谢。魂也依依,梦也依依,让我们把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感谢,浓缩成一首小诗:“洱海犹如砚池波,轻摇苍山当墨磨。崇圣三塔权作笔,够写功德几行多!”搭乘邮车,寄送给我的大理亲人!

本文 陈佐博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chenzuo.net/post/179.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支持博客公益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