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管理的探讨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配的思考

陈佐 阅读:4457 2014-07-25 12:48:26 评论: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21世纪的私营企业如何健康发展,才能站稳脚跟,获得厚利,为社会创造财富,笔者就其私营企业的管理及企业内部分配问题谈点见解。

私营企业管理的探讨

    一个企业的兴旺与发达,关键在于管理。管理作为一种职能,自从人类开始集体生活、集体劳动以来就已存在,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过去的小作坊、小商店、小公司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工厂、股份公司、企业集团。资金的不但积累,人员的不但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私营企业老板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将许多问题归结到一起综合分析,说穿了还是一个管理问题,一个深层次的管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逐步地将私营企业纳入现代化管理的轨道。

    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宏观管理,是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私营企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成份。它既有繁荣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也可能扰乱经济秩序,导致并激化我国社会矛盾的消极作用,利弊兼容,或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如何趋利除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这就是我们要大力加强私营企业管理的依据。当前,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与困难,私营企业机制“国营化”,管理模式上没有“婆婆”找“婆婆”,“灰帽子”换“红帽子”;分配模式上,没有“规矩”找“规矩”,用人模式上职工终身制,工厂办社会;营销模式上大轰大嗡、贪图虚名搞形式主义。乡镇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产品、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企业有名无实,起点低下。另外,私营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是社会地位低,资金短缺,行政干预不正常,管理水平低,规模效益差,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剖。

    一、必须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其内功

    企业素质就是指决定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与企业能力不同,它是一个质的概念。能力是企业各种内在因素在数量上综合,素质是企业各种内存因素在质量上的综合。衡量一个企业素质的好坏,不是看它的规范大小,而是看企业“质量”的好与否。二是它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单方面的优势都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素质的标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抓提高企业素质,主要要抓四个方面的内容:

    ㈠抓人才素质。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把人才看成是企业能否发展的关键。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是由人形成的,没有设备可以买,没有资金可以贷,没有人什么也干不了。因此,出产品之前要先出人才”。目前,有不少企业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他们认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人才素质,可以分解为人的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人才素质的提高靠加强教育和培训。时代发展的要求今后将是一个由商业文明走向智慧文明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获取知识经济的途径是接受教育,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想今后有一席生存和发展之地,必须接受教育,拥有知识。因此,作为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板不仅自己对今后发展的要求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使全体员工都要懂得。对私营企业的全体员工要进行分层、分批,全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培训与用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就要着重从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教育培训,它们是: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谈判能力。

    ㈡抓技术素质。技术装备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它的技术水平、新旧程度等对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私营企业,从作坊式生产发展到规模经营,要不断地改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要具有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发展。

    ㈢抓管理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管理越来越重视。通常把管理、科学和技术看成是现代文明“三鼎足”,看成关系企业能否存在发展的“三根支柱”,可以说,管理是结合各种生产要素的纽带,没有管理,就没有生产劳动,也就无所谓生产力。抓企业管理素质的提高,有哪些具体要求呢?一盘来说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二要具有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三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四要管理组织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五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性。

    ㈣抓文化素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和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经济活动的反应,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提高企业的文化素质对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抓私营企业文化素质提高的总的要求是:一是要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特征;三是要具时代的特征,具体要求有四点:一要形成科学的经营管理哲学;二要形成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三要有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四要充分发扬企业民主。

    二、必须优化宏观管理,促进私营企业健康发展

    规范的宏观管理,是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私营企业的运行与发展,无疑应受控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当前,对私营企业的宏观管理基本上都象管理国有企业那样,各地政府设专门部门(如外经委、乡企局、个经办等),承担各项管理职能,这种思想没有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框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事实上,目前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三乱现象)就是源于此种体制,而且这些因素阻碍私营企业发展的现象逾演愈烈,几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规范私营企业的管理,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针,政府对私营企业实行间接管理,从组织微观经济活动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从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转向经济手段为主的法制型管理。目前阶段上,主要任务是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等等,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使包括超前性体制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必要补充的行政手段贯彻于私营企业运行的基本过程。

    规范私营企业的管理,二是除了把私营企业适当纳入行业管理体系外,重点是建立健全私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中介自治组织,如商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等,发挥其自治功能,承担协调、服务、管理职能,为私营企业排忧解难,帮助解决私营企业单独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并促进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深化对私营企业的行业管理,推动私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与国际竞争。中介组织的发展要名符其实,真正使私营企业自强、自立、自治,而不是依附于行政机关,成为某些行政部门的二级机构,否则,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作用,反面更加增大了私营企业的负担。

    规范对私营企业的管理,三要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私营企业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红顶商人”私营企业要自重、自强、自立,私营企业主与职工要树立高度的职业两重责任感、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以及强烈的事业性、成就感,不仅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发财出路,更重要的是把职业当作对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必须加强对私营企业老板进行企业管理的培训工作

    企业管理是很重要的,企业管理抓得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发展,以下内容急需对私营企业老板进行培训:

    1、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环节、工序进行合理安排;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组织、指挥和调度,力求实现均衡生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保证完成生产任务,企业的生产管理是执行和实现企业经营计划的重要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设备、材料、动力等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和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环节、工序进行合理安排,使生产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衔接配合,均衡运行,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使产品在行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最低的条件下保证按计划规定的品种、质量、数量、交货期限等要求下生产出来,以及时满足社会需要并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

    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私营企业的老板必须懂得成本核算,它关系到你企业的兴旺与发达,成功与失败。

    作为生产商品的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除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外还必须根据企业本身的生产条件,如科学技术装备,劳动熟练程度等,参照市场平均价格水平,可确定企业本单位的盈亏点。再按本单位的盈亏核算点和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分别制定各种等级的产品销售价格表,作为主要的定价。若销售价高于成本价时,意味着企业有利可图,等于成本价时,保本经营,无利可图,低于成本价时,亏本经营。但由于市场是在变化之中,有时产品超越成本价和低于销售价,可从以下得到补救。

    库存参考,如库存原材料不足,产品走销很好,市场销售潜力很大,则可视其情况在成本基础价上相对提价,购进原材料,以达到供需平衡。

    如库存原材料过剩,市场前景不理想,则要在成本基价上从低价购进,或减少进量,从而使成本降低,达到新的平衡。

    行情探讨:在产品购销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注重市场行情,不是局限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地域,利用采购、商贩、上门客户、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联络,寻找原材料的差价,选择其中最低廉的进行收购,这样可降生产成本。

    同样,在销售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方式,尽量寻找较高、较理想的价格进行销售,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样品比较:企业在购进原材料的过程中,选择其价格最理想、质量较好的已购原材料作为样品,对照其质量、价格,作为购进原材料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购进原材料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收购过程中造成失误,产生损失。

    企业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比价格、比质量,并以此为根据适度地进行上、下调价。做到优势优价,同质价廉,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畅销。

    讨价还价:在购进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来自不同的渠道,不同单位,有时对方的买价可能会低于你企业的成本核算价,你不讨价还价就有可能失去这一部分利润,相反,经过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会达到知己知彼,可探讨对方可承受的最低买价,以达到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同样,企业在销售产品中,对待自己的客户,在态度诚恳的同时,也可进行讨价还价,要有“针上削铁”的精神,这样可使自己的产品卖个好价钱。

    薄利多销:市场的有效供给,除适销路外,还取决于消费者有效的购买力,有的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价格的高低不会多大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而有些产品价格的高低明显地影响消费者现实的购买力,价格调高可能失去许多消费者,相反,价格调低,又可使消费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成倍地上升。针对这一部分产品,应当将价格适当降低,达到市场旺销,以多取胜,由局部价格上的偏低,来换取整体利润成倍的增加。

    经赊调价:在购进原材料时,企业本身有时资金奇缺,而对方同意赊帐,推迟付款,但要求调价,这时也只得适当提高进价。

    如果本单位资金充足,在进货时,对方资金缺乏,要求当即付款,可与对方进行协商,适度将价调低。

    在销售过程中,如果对方要求赊销或代销,可将销价适度提高。如经销也可将价适度调低,但必须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进行,而且要注意供货的份额,否则,将形成企业三角债,把自己的企业吊死。

    市场检测:在企业购销定价过程中,除“成本核算定价”为核心外,其它各种定价,最后都以市场这块试金石来检测,以它为标准。企业对市场必须有敏锐地洞察力,对来自市场的各种信息迅速地进行反馈,根据市场变化,保证本企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产品价格宜高则高,宜低则低。

    办企业必须盈利;企业的效益来自管理,而管理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全部都在利润目标上。工厂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为了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企业才能生存、发展。我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创立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这个公式也是我在生产经营的基点即:销售收入-利润=成本。这个公式──反传统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的方式。公式中的利润与传统的利润概念不同,它必须是正数。在经营活动中销售收入受市场价格的因素制约不可能无限增加,于是利润随着成本的提高就会下降,甚至变为负数。但在我的经营公式中利润必须是正数,这要求生产成本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做到控制成本别无他法,只有靠企业内部严格管理──即成本管理。

    3、技术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到新的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来,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加强技术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管理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技术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它能促使企业实现人尽其才,可以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化他们的智慧才干。同时能使企业实现物尽其用。要使企业的设备、原材料、能源等物质充分得到利用,主要靠加强技术管理,如加强设备管理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期;加强工艺和技术的管理,可以大大节省原材料和能源。另外,加强技术管理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市场。

    4、质量管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这是我国工业企业存在、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要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光靠专业技术进步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好,能赢得用户,才能占领市场。

    5、劳务管理。加强企业劳务管理,是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按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正确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保障劳动者的合理经济收入及其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保证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人,怎样用人呢?笔者建议,私营企业老板在用人问题上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好比水,工厂、商店好比舟,如果使用得当,工厂、商店兴旺发达,事业蒸蒸日上,如果用人不当,工厂、商店不但不会发展壮大,而且还会出现危机。私营企业老板应该高度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宁愿出高价引进人才等办法,去发挥他们的作用。增强私营企业的战斗力,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作为企业老板要有求存、求强、求富、创新的不息的奋争精神,企业才兴旺,人才才留得住。笔者提醒,私营企业千万不能搞家族式管理,因为家族管理,利益偏倚,容易形成对立的利益群,一旦中坚力量倒戈,再坚实的大厦也可能土崩瓦解。

    应该说:家族式、宗法式管理,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这种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但一旦企业做大,其弊端就十分明显,它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格格不入,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益,并提高企业的风险成本,成为企业升级的巨大障碍。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时,必然要收纳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吸收大量外来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领导核心,这时候,矛盾就会产生,家族管理的弊端也会显露。于是,个人说了算,家族成员自认有功,自封“元老”,只图享受,不干实事,并在企业内部颐指气使。而外来人才有“卖身打工”的自卑感和内在的抵触情绪,难以融入企业之中,人才的使用和稳定比较困难,造成私营企业在家族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创业的老板亲属与后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形成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在企业内部相互摩擦。相互摩擦的结果,多半是外聘专业管理人员败下阵下,并愤然离去。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家族管理,怕的是兄弟阋于墙,怕的是利益向血缘偏倚,一旦企业内部出现了对立的利益群,中坚力量反戈一击,再坚实的大厦也会突然间土崩瓦解。当“红太阳”升起时候,我们的兄弟都成了对手。这在我十多年的创业中有深刻的体会,最为痛苦的一幕是:办造纸厂,对手就是“纸厂”的“归部”,连原红红火火的印刷厂也拖得喘不过气来。一部分多年来培养的技术骨干也远走高飞了。我深深体会到,内部打击的痛楚比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更具毁灭性。

    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及时从家族式经营,作坊式管理的小圈子跳出来,广泛吸纳四方英才,与吸纳的英才实现利益共享,并积极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生产、营销、财务等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如果死抱着“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的观念,那么,最好还是回头经营自己的小作坊去吧!

    6、必须强化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按照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和利用价值形式来搞好财务管理,是改善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企业健康地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控制企业的支出,做到有计划地安排和使用资金,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加强基础工作,为加强财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章立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修订管理标准和责任考核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标准体系。针对物资管理和材料领用等情况,制定《材料领发管理制度》和《材料核算制度》解决好审批,领用等健全手续。

    严格定额管理,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覆盖全面,科学合理的定额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费用定额、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等,力求做到细测算、勤修订、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定额管理的计划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建立完善的经济核算体系,厂家每年都要轮训班组长、车间负责人,以提高当家理财能力,加强经济核算和基层管理,做好每个班组有统计员,车间要配备具有会计专业资格的成本核算员,各班组要按日进行统计记录,各车间和仓库负责本单位的经济核算基础工作,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要经常检查和指导各部门的配合,从而形成群专结合,纵横交错的三级经济核算体系。

    狠抓财务制度建设为加强财务管理提供保证

    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整顿,制订“各项费用及财务支出审批制”、“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和全面实施“资产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和全面实施。

    坚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成本管理为重点,强化财务管理。

    以强化资金管理为核心,不断提高资金营运效果。以“生产服从销售,产品服从质量,一切服从效益”为原则,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安排生产计划。同时“清、统、挖、积”多管齐下,苦练内功。“清”即清产核资,经营组织清理应收帐款和其它各项应收款,对往来业务逐笔按帐龄排队,分户落实到责任人,限期清收。按回收结果兑现奖罚。“统”,即统一执行厂长一支笔审批制度。“挖”即挖掘资金潜力。一方面对供应部门实行主要原材料定量限价采购,节奖超罚,控制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精心调度,利用流动资金的时间差,根据轻重缓急,变分散的、暂时闲置的资金为周转增值的、集中的资金。“积”,即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通过积极努力,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以成本管理为重点,推行目标成本管理。一方面,细化工艺指标,使每项指标都有奖罚兑现比例形成“分级管理、主体控制”的成本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对于制造成本,其它成本、费用的控制,主要依靠车间,部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等办法,进行控制,把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结合起来,向管理要效益,做到年初有目标,季度有指标,月度有检查,项项有考核,做到责任、措施、指标分解三落实,使目标成本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再一方面,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材料上要控制到人,推行成本否决,就是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促使工人精打细算,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降低企业成本取得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成效,使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配的思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给私营企业的老板们提出了又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另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配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一重要指出就给私营企业老板们指明了方向。

    一、分配目标上,以效率刺激为先,兼顾公平为后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为计划而生产,其内部分配完全由计划机制决定,国家计委和劳动人事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等级标准,以至调资时间和数额。企业没有分配的自主权,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分配方式下,企业的分配目标压倒一切是社会公平,这是“大锅钣”盛行的最深刻的体制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私营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面向市场,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为市场而生产。市场机制不仅对企业的生产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企业的内部分配也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在私营企业内部的分配目标序列中,则把效率作为首要目标,优先考虑,而后才顾及公平的问题,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因为,首先效率优先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直接目标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这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资源利用的节约。这样才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在这一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人具有能动性,作为生产劳动者和经营者的人,就成为决定的因素。因此,通过分配的刺激作用,把劳动者和经营者的所得与其对企业的贡献紧密挂钩,有利于从物质利益上提高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这样企业生产发展了,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效率低下,投入多,产出少,企业入不敷出发生亏损,没有利润,又何谈生机?结果只有破产。效率低下是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痼疾,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语道破了企业生产经营成功的秘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成为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企业要实现本身的生产经营目标,必须在分配中把效率刺激放在优先的地位。其次,效率是企业实现公平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和职工的收入,取决于本企业的效率,不同的效率带来不同的收入,因此,企业只有把效率放在优先的地位,才能多创利润,增加社会财富,这样实现公平才有经济条件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就是说,只有把蛋糕做得更大,企业和职工才能分配得更多一些,那种不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的做法,牺牲效率去讲公平,搞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只能培养懒汉,使企业失去活力,导致低效率和低效益。这样僧多粥少,只能蛋糕越做越小,这种低水平的穷平均,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的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没有竞争力,只能衰退破产。可见破坏了实现公平的基础,最终将导致效率与公平的同时丧失。再次,效率优先属于企业行为,而解决公平的问题属于政府行为,我们知道国民收入的分配可以区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应着眼于提高效率,再分配则重点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企业的内部分配属于初次分配,它的任务是在内部分配中,运用市场机制刺激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此,必须依据效率来提高职工的收入档次,做到效率高多得,效率低少得。我在10多年的生产经营操作中把成本核算(原材料)到人、到车间,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促使职工精打细算,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使之厂子稳定发展,致于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它是再分配的任务,属于政府行为,政府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并使之法规化;要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全体员工的基本生活权力,要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个人收入差别,使之保持合理的差距,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总之,我们在考虑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时,也应该政企职责分开,让企业办企业的事,政府办政府的事,不要把政府的行为、社会职能,不合理地强加在企业之上,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生产经营者。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说私营企业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公平的问题,而是说,私营企业在内部分配目标序列中有个先后和重点的问题。事实上效率和公平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范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不能孤立地考虑效益问题,将其绝对化,而应该联系公平考虑效率优先的问题,使效率优先有个合理的“度”,否则,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超过了职工的心里承受能力,就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影响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失去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和长期效益,甚至逐年造成企业的离心力和内部不稳定,因此,对于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问题,在私营企业内部也有个相辅相成的问题,既要在企业内部分配中,把效率刺激放在首位,又要注意防止将分配的差距拉得过大,要把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要引起两极分化。这样也才能保证效率优先主要目标的实现。

    二、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为辅

    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来说,企业的内部分配还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辅,这是因为: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下的企业,其生产资料属全民所有,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劳动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属于劳动者,不允许存在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对劳动成果的侵吞,这样,企业内部的分配尺度,只能凭据劳动,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作了必要的社会扣除),而不承认其它差距和特权,这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使企业劳动者的收入总体上与劳动贡献相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当然,这个“劳”有数量上的差别,即多少之分,也有质量上差别,即复杂与简单之分,需要科学地进行界定。避免对“劳”的界定不科学,形成脑体倒挂和其它的分配不合理现象,违背按劳分配的正确贯彻;第二,按劳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做到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另外,人们的思想觉悟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还不能普遍地成为人们的第一生活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思想觉悟的制约,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方式,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这样才能合理地调整企业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从物质利益上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私营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私营企业的内部分配,不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单纯的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形式的变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导致客观上又形成了其它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例如,在国有经济控股的股份企业中,企业的内部分配,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资分配,或按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在吸取职工内部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职工除按劳分配收入外,还存在按分息和分红收入,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劳动者除了按劳分配收入,还可凭借资金、土地、生产资料等其它生产要素入股后,分得股息和红利,在合作制企业里,劳动者在合作经营中,除了按劳分配的收入,还可凭据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如此等等。可见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在市场中的变化,产权开始多元化,其按劳分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分配形式的辅助作用也开始形成。

    至于私营企业,按劳分配就不一定是主体分配了,其它非按劳分配形式可能成为主要地的分配形式,例如,采取个人的劳动所得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业主凭借投资取得利润,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价格,在非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股票(或股权)持有人获得股息和红利,经营者获得年薪,工人取得劳动力的价格,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取得个人劳动所得。但是,这种个人劳动所得,已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了。因为,个体经济的劳动,各人凭借各人的生产的多少和个体经营的好坏,取得个人劳动所得,而按劳分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各个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却是平等的,共同劳动,各人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由此可见,个体经济的劳动所得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具有本质区别,不容混淆。由上述可见,在私营企业的经济中,已是以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为分配的原则了,这些非按劳分配方式,在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下是允许的,国家保障合法的收入,对于非法收入则给予取缔。

    尽管如此,目前,从我国整体社会来说,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小,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从总体来看,在我国企业中,按劳分配仍然是占主体的分配形式,而其它分配形式还只是起有益的补充作用,占次要的辅助地位,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正常劳动所得的报酬,我国在199311月,由劳动部颁发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到19947月又正式出台了《劳动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至今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颁发了本地区的最低工资规定,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必须在分配上依法办事,为此,相应由各级劳动部门、各级工会及群众监督相结合,形成社会监督网络,保证这一分配法律的实施和贯彻,以便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基本权益。

    三、实现机制上,以市场分配为主,政府分配为辅

    所谓市场分配,指的的是在分配实现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相应的政府分配则指的是在实现中,政府实施的以计划为核心的宏观调节的重要作用。前者属于企业行为,而后者则属于政府行为;前者刺激效率,而后者保障公平,前者与价格、工资、金融和利润等杠杆相联系,后者与税收、财政、福利等杠杆相联系,二者虽然存在区别,但又相辅相成,但从企业的内部分配来说,又必须主次分明,以市场分配为主要实现机制,以政府分配为辅助的实现机制。那么,为什么企业内部的分配必须以市场为主要实现机制呢?其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在我国由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其它非按劳分配的方式,都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从实行以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来说,按劳分配在全社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劳动者在企业付出的劳动,只能形成企业劳动的构成部分,而企业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必须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这就要受到市场的供求关系、竞争关系、价格关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全部实现并卖到好价钱,企业产品的社会价值才能全部实现,甚至可获得高于本身价值的价值,即多赢利。这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才能随着企业劳动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如果,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部分销售,或低于企业产品的社会价值部分实现,这时,劳动者在企业付出的劳也只能部分得到报酬,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按劳分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转形为“效”(即市场效益)分配,市场机制对于企业按劳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私营企业,其分配形式就直接受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无须通过分配机制的转形,由此可见,无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企业或私营企业,其内部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它成为市场调节企业内部分配的基本环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用工完全受计划管理,劳动力不成其为商品,完全排斥劳动力市场,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形成了劳动力市场,而且正在形成着经营者市场或经理(人才)市场。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将从市场中获得。通过市场来使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便企业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经理市场如同其它要素市场一样,存在供求因素、价格因素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按竞争的市场价格,按质论价地获得生产经营对劳力和经营者以及其它科技人才的各种需要,因此,企业的分配就直接以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市场以及科技人才市场为参照系了,受到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三是,企业的内部分配还要受到其它要素市场的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分配,要以生产要素的充分,有序流动为前提,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功能日益强化。生产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劳动者带来高功效。这些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因素、竞争因素,价格因素和科学技术进步等诸因素,都会对劳动力市场和经理市场、人才市场的供求因素、竞争因素、价格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也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着企业内部的分配,由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分配确实越来越主宰着企业内部的分配。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是有先天性的功能缺陷和运行中的紊乱,要使市场经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必须进行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在分配方面尤其是这样,由于分配在利益方面直接关联着社会的稳定,因此,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都重视通过政府分配,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应该重视政府分配的调节作用,但是这种政府分配,完全不同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决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这不是我所所的政府分配,我们所说的政府分配,指的是政府在宏观领域,对社会分配总量和结构的调节,由此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内部分配,对形成合理的企业内部分配起到辅助作用。它不要求政府去过问企业内部的具体工资方案及其它分配制度,因为这是企业自主决定的事情。政府分配只对社会分配总量的调节,主要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家、集体、个体三家的分配关系以及国家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好了,社会分配的总量就会趋于合理,就能大体上间接控制住企业内部分配的数量关系。政府分配对分配结构的调节,主要是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平衡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过分倾斜,避免和缩小企业之间因非劳力的因素产生的差别,目前政府分配可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计划、转移支付、政策引导、法规规范以及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此弥补和矫正市场分配的不足和弱点,使企业的内部分配,在政府的宏观调节下,通过再分配途径保持合理的差距,达到既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又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稳定,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 陈佐博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chenzuo.net/post/174.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支持博客公益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