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陈佐
阅读:6543
2016-06-16 16:15:10
评论:0
绪论。土家族是世居于湘鄂渝黔边区武陵山脉的南方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土家族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及审美情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被确认为单一民族共同体。土家族文化研究兴起。大批专家学者投身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领域,他们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推出了许多有学术建树的理论成果,为21世纪的土家族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纵观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土家族文化研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奠基阶段(1950-1957年)。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围绕土家族民族成分的确定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语言、历史等方面的调研,为土家族文化研究积累了一批珍贵的田野调查资料,发表了一些以介绍土家族为主的研究文章,掀起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第一次高潮,也为后来的土家族文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是曲折发展阶段(1957-1966年)。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扩大化,使一些参加土家族调查研究的学者和积极呼吁实施土家族自治的人士遭到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但土家族的文化研究并未因此中断,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湖北和湖南的相关机构都组织了一定人员,继续对土家族社会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是停顿阶段(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民族学研究受到极大的冲击,土家族文化研究也处于停滞状态。因为政治因素的干扰,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土家族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第四个阶段是复兴阶段(1978-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一批自治县相继成立,为土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以及自治州(县)概况、地方史志、民族调查资料等相继出版,一些州、县的政协文史资料和党史资料的编印,都有力地推动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从此,土家族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的历史时期。第五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1987年一现在)。1987年,土家族聚居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使土家族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一是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二是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三是组建了一批土家族研究的学术团体;四是召开了一些大型学术会议;五是出版了一批土家族研究专著;六是创办了土家族学术专业期刊——《土家族学刊》;七是拍摄了一些有关土家族的影视片;八是土家族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既推动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又为人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笔者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略作整理,分类概述如下。
(一)资料辑成类
资料辑成类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民族志、方志、地名志、地方概况以及文史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族谱、家谱等。
1.民族志与方志。土家族聚居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及常德市的石门县;怀化市的沅陵、溆浦两县;铜仁地区的邵江、沿河、恩南、德江、铜江、江口等县市;重庆的石柱、彭水、秀山、酉阳、黔江等县市,共计36个县市。这些州、县(市)大多编辑出版了民族志。已收集到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湖北省志·民族》(刘孝瑜、柏贵喜,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本书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恩施市民族志》(袁德宏等,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利川市民族志》 (潘顺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巴东县民族志》(巴东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1997)、《鹤峰县民族志》(钟以耘、龚光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宣恩县民族志》(高恨非等,中国文学出版社,2001)、《湖南省志·民族志》(洪寒松、陈玉琪,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张应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贵州少数民族·土家族》(本书编写组,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思南县民族志》(秦朝智,内部资料,1988)、《铜仁市民族志》(铜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1989)、《江口县民族志》(黄自新,内部资料,1990)、《德江县民族志》(李觉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以上民族志都较详细地记载了所在的省、州、县(市)各民族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民族工作、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历史人物,大都附录有相关民族的调查识别等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上下都开展了编辑新方志的工作,土家族聚居区各州、县(市)也成立了地方志办公室,编撰、出版了自己的方志,以下各志除署名者外,均为各地方志编委会编。
《恩施州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来凤县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咸丰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鹤峰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巴东县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利川市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建始县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宣恩县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恩施市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五峰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湘西州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花垣县志》(三联书店,1993)、《凤凰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古丈县志》(巴蜀书社,1989)、《保靖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泸溪县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大庸县志》(三联书店,1995)、《永顺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吉首市志》(湖南出版社,1996)、《石阡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万山特区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思南县志》(姚敦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杨福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德江县志》(李觉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江口县志》(熊承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黔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石柱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彭水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秀山县志》 (中华书局,2001)。
除了编纂州、县(市)志以外,一些地方还出版了专门志。如《鄂西农特志》、《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志》、《湘西自治州志·教育志》等。这些专门志着重记录了土家族文化的某一具体事项,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地方概况与地名志。土家族聚居区的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民委的统一布署下,都编写了各自的地方概况。这些介绍性的书籍数量极大,每个县(市)都不下几十种,且大部分出版物属于内部资料,所以极不便于统计。由于此类介绍性的书籍涉及土家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物、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因此,它们便成为人们研究土家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介绍土家族地方概况的出版物主要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龚葆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本书编写组,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民族出版社,1989),《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贵州民族出版社,1984)、《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况》 (黎永万等,内部资料,1984)、《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本书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彭水百科,本书编写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湖北民族地区风景名胜概览》(张洪伦,民族出版社,2001)、《重庆东南门》(杨泽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酉州览胜》(冉光大、吴胜延,重庆出版社,2001)。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地名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以县(市)为单位编写了各地的地名志。土家族聚居区的各县(市)编写的地名志主要有:《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1983)、《湖北省建始县地名志》(1983)、《湖北省恩施地名志》(1983)、《湖北省利川县地名志》(1984)、《湖北省宣恩县地名志》(1983)、《湖北省咸丰县地名志》(1984)、《湖北省五峰县地名志》(1982)、《湖南保靖县地名志》(1982)、《湖南泸溪县地名志》(1983)、《湖南桑植县地名志》(1983)、《湖南龙山县地名志》(1983)等。虽然土家族聚居区的个别行政区划作了调整,特别是区乡行政设置的变化,使这些20世纪80年代初确定的地名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地名志仍然是研究土家族地区基层组织、地理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3.文史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族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需要,一些学者潜心搜集整理了一批文献资料,并结集编印出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文史资料主要有:《容美土司史料汇编》(鹤峰县委统战部,内部资料,1984)、《容美土司史料续编》 (杨庆章,内部资料,1993)、《<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民研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鄂西州民委,内部资料,1986)、《川东民族资料汇编》(川东民族资料编委会,内部资料,1986)、《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黔江地区民委,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上)(本书编写组,岳麓书社,1991)、《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下)(本书编写组,岳麓书社,1992)、《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上、下)(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岳麓书社,1992)、《<明实录>·鄂西史料辑注》(鹤峰县民委,内部资料,1993)、《土家族横谈》(田荆贵,内部资料,1995)、《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瑶族卷·壮族卷·黎族卷》(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李绍明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奇,《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
4.家谱与族谱。谱牒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资料来源。历史上聚居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强宗大姓都留下了自己的家谱、族谱。近几年,一些学者及机构开始关注土家族宗族文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谱牒资料。如《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容美土司资料汇编》等都收录了一些家谱、族谱资料。又如长阳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单位于2001年编印了《长阳宗谱资料汇编》。
(二)论著类
土家族文化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50多年来,学者们经过艰辛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专著。我们把这些论著分成9种类型,简略介绍如下。
1.有关土家族历史研究的论著。《湘西土司辑略》(谢华,中华书局,1959)、《古代的巴蜀》(童恩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咸丰土家族简介》(本书编写组,内部资料,1980)、《鄂西历史人物》(田禾,内部资料,1983)、《土家族简史》(吴永章,民族出版社,1983)、《鄂西土家族简史》 (鄂西土家族民族志编委会,内部资料,1983)、《大庸土家族》(大庸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1985)、《巴东土家族》(巴东县民族事务局,内部资料,1985)、《土家族简史》 (王炬堡、刘孝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利川土家族简史》(利川县民族志编写组,内部资料,1986)、《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 (吴永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土家族》(刘瑜,民族出版社,1989)、《中国中南民族史》(张雄,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湘西溪州铜柱与土家族历史源流》(彭武一,中央民族出版社,1989)、《土家族土司简史》(吴永章,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土家族土司简史》(王承尧、罗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土家族土司史录》(王承尧等,岳麓书社,1991)、《(容美纪游)诠释》(高润身,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荆南土家族研究》(邓和平,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中南民族关系史》(吴永章,民族出版社,1992)、《中国土司制度》(龚荫,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永顺土家》(永顺县民委,内部资料,199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事记(1949-1985)》(翦定华、周芳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田荆贵,民族出版社,1993)、《湘西北土家族探秘》(香港凤凰出版公司,1993)、《鄂西土司社会概略》(胡挠、刘东海,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溪州铜柱及其铭文考辨》(彭武文,岳麓书社,1994)、《湘西探秘》(谢心宁,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松滋土家族考》(松滋市委统战部,内部资料,1996)、《鄂西公路史》(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路史志编审委员会,武汉出版社,1996)、《长阳:土家族发祥地》(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容美纪游》 (清·顾彩著,吴柏森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渚宫旧事译注》(唐·余知古著,袁华忠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容美纪游校注》(清·顾彩原著,吴柏森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凤凰土家族史话》(凤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1999)、《土家族近百年史》(陈国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中国土家族源流研究》(邓和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湘西简史:2万年前-1949年》(廖报白,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土家族百年实录》(本书编委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土家族文化史》(段超,民族出版社,2000)、 《土家族土司兴亡史》 (田敏,民族出版社,2000)、《唐崖土司概观》(刘文政、吴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湖南少数民族史》 (游俊、李汉林,民族出版社,2001)、《溪州土司八百年》(彭剑秋,民族出版社,2001)、《鱼木寨研究》(谭宗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土家族革命斗争史略》(胡济民、胡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有关土家族哲学、宗教研究的论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本书编写组,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其中刘孝瑜撰写了《土家族宗教》)、《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朱炳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萧洪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转型》(周兴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道教与土家族文化》(邓红蕾,民族出版社,1999)、《梵天佛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文化的伦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论》(郑英杰,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萧洪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有关土家族习俗文化研究的论著。《土家风俗志》 (杨昌鑫,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中国土家族习俗》(田荆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吴永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土家族文化》(彭官章,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土家风情集锦》(罗士松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鄂西风情》(田禾,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川东酉水土家》(李绍明,成都出版社,1993)、《土家族风情录》(白新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鄂西民俗》(谬康清,《江汉论坛》,1993年专辑)、《黔北民俗文化》(本书编写组,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德江傩堂戏》(李华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思南傩堂戏》(思南县民委,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夷水古风》(龚发达,人民出版社,1993)、《湘西民俗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湘西北土家族探秘》(香港凤凰出版公司,1993)、《嬗变、互动、重构——土家族文化现象研究》(孟立军等,民族出版社,1993)、《曲折的回归——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札记》(李星星,上海三联书店,1994)、《印江风采》(文志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张家界市民族风情》 (戴楚洲,岳麓书社,1997)、《当代湘西民族文化探微》(杨铭华、杨东,《民族论坛》,1998年专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论》(田发刚、谭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土家、景颇、羌、普米、独龙、阿昌、珞巴、门巴族文化志》 (覃诗翠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巴风土韵》(董珞,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鄂西傩文化奇葩——还坛神》 (雷翔,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土家族文化精神》(胡炳章,民族出版社,1999)、《湘西民族风情》(张应和等,岳麓书社,1999)、《湘西墟场文化》(麻根生,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傩俗史》(钱弗,广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凤凰县民族风情录》(陈启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婚俗中的人伦:湘西各族婚俗的透视》(姚金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鹤峰傩愿戏》(向国平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湘西文化大辞典》(马本立,岳麓书社,2001)、《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彭英明,民族出版社,2001)、《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田永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大魂之音——巴人精神秘史》(蔡元享,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土家族白虎文化》(黄柏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向柏松,民族出版社,2001)、《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柏贵喜,民族出版社,2001)、《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曹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陈廷亮、彭南均,民族出版社,2005)。
4.有关土家族文学研究的论著。《女儿寨传说:土家族民间故事集》(韩致中,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土家族民间故事》(刘长贵、彭林绪,重庆出版社,1986)、《土家族民歌》 (宋玉鹏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土家族民歌》(李永璞,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在那春哥与锦鸡的故乡:土家人的故事》(欧阳松、向天桂,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梯玛歌》(彭荣德、王承尧,岳麓书社,1989)、《土家族花灯词》(张如飞、肖田,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土家族文学史》(彭继宽、姚纪彭,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土家族民间故事选》(归秀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田茂忠山歌选》 (杨国湘,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历代土家族文人诗选》(彭勃,岳麓书社,1991)、《晚秋堂诗词选》(田星六,岳麓书社,1992)、《彭秋潭诗注》(杨发兴、陈金祥,中国三峡出版社,1992)、《哭嫁歌》(彭继宽、彭勃,岳麓书社,1993)、《鄂西谚语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情满乌江》(宁坤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五卷,瑶族民间故事、白族民间故事、土家族民间故事)》(苏胜兴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贵州土家族宗教文化:傩坛仪式音乐研究》(邓光华,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孙家香故事集》(肖国松,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土家族民间文学》(曹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嗬》(田万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田氏一家言诗评注》(陈湘锋、赵平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土里巴人》(陈洪,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创造京都:恩施人在北京》(覃虹,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历代诗人咏施州》(张兴文、牟廉玖,民族出版社,2001)、《湘西游记》(叶蔚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有关土家族艺术研究的论著。《湘西民间纹样集》 (田顺新,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土家族挤钹牌子》(彭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摆手歌》(彭勃、彭继宽,岳麓书社,1989)、《土家族仪式歌漫谈》(金述富、彭荣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土家女儿做新娘》(彭荣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翠峰寻香录:利川小曲探索》(潘顺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四川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双河区小冈乡兴隆村面具阳戏》(段明,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出版公司,1993)、《土家族吹打乐》(陈洪,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湖南省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土家族的毛古斯仪式》(张子伟,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出版公司,1996)、《湘西地方戏音乐》(唐方科,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长阳南曲》(陈洪,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鹤峰柳子戏》(赵平国、陈鹤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建始丝弦锣鼓》(文世昌、袁希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恩施灯戏》(程仕政、黄应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酉水流域摆手舞》(周益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巴东堂戏》(高源章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牟廉玖,民族出版社,2001)、《土家族音乐概论》(田世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意义》(余咏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有关土家族语言文字研究的论著。《土家语简志》(田德生等,民族出版社,1984)、《沪溪土家语》(李敬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土家人和土家语》(罗安源、田心桃,民族出版社,2001)、《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叶德书、向熙勤,民族出版社,2001)、《吉首方言研究》(李启群,民族出版社,2001)。
7.有关土家族科技、教育、体育研究的论著。《贵州梵净山科学考察集》(本书编写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硒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刘培棣,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周纯禄,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田晓弘、耿桂江,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我和我的学校》(刘中慧,重庆出版社,1999)、《土家族教育志》(杨昌鑫,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湘西体育研究》(秦可国等,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土家族民间体育》(涂绍生、向鸣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土家族医药学》(彭延辉、关祥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8.有关土家族经济和社会研究的论著。《中间地带》(谭明华,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鄂西奋进四十年(1949-1988)》(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统计局,内部资料,1990)、《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李同明、童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土家族经济史》(李斡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土家族苗族之乡的报告》(周述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湘西自治州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易松林、夏远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走出贫困:黔江扶贫开发之道》(彭林绪,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湘西州经济发展思路选择》(武吉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彭水经济慨览》(本书编写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艰难的跋涉——湖北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黄树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田孟清,民族出版社,2001)、《土家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沈道权,民族出版社,2001)、《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鄂西土家族地区农村宗教文化与村民自治研究》(孙秋云,民族出版社,2001)、《科技进步与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李忠斌,民族出版社,2001)、《恩施·阔步迈向新世纪》(中共恩施自治州委办公室,民族出版社,2001)、《潜网中的企求:湘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理性透视》(游俊、龙先琼,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邓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周兴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9.其他。《老屋子:土家吊脚楼》(张良皋、李玉祥,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魏挹澧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武陵酉水毕兹卡》(田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一个家庭的时空域:对瞿氏宗族的个例分析》(瞿州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土家族习惯法研究》(冉春桃、蓝寿荣,民族出版社,2003)、《土家族军事史研究》(石亚洲,民族出版社,2003)、《土家族:湖南永顺县双凤村调查》(马羽炜、陆群,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三)论文类
笔者借助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超星电子图书等数据库资源,检索并查阅了900余篇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土家族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又有对土家族现实问题和具体事象的探讨。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无法一一详述,只能择其要者,简要述之。
1.对土家族历史演进的探讨。在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族属”、土家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制度沿革等问题的研究,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955年,潘光旦先生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1955年11月)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巴人的起源与“土家”的由来的关系。从此,在各个不同时期便出现了大量研究土家族历史渊源的文章。颜勇在《土家族族源论析》(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土家族系由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居民和以后陆续进入的巴人、汉人等融合而成。田敏在《古代巴族族源综论》(载《民族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巴人起源于我国西部的汉水上游流域,巴源西说与整个巴族的早期历史活动相符合。董珞在《巴人始祖、方国考辨》(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巴人的始祖是西部的伏羲,而不是东部的太嗥,他们是先秦时期两个不同的古帝。
对土家族地区历史进程及其制度沿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土家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二是对土家族在唐宋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梳理;三是对土家族土司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变迁情况的考察;四是对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政策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的探讨。曹毅在《土家族社会形态历史分期管见》(载《民族论坛》,1995年第3期)一文中,把土家族的社会形态划分为传说时期、巴子国时期、羁縻州县时期、土司时期、“改土归流”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时期等五个历史时期。邓辉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古代经济发展与货币情况研究》(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一文中,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依据文献记载对先秦至两宋时期土家族的经济发展与货币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秦汉时期巴人的商贸活动为宋代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段超的《宋代土家族地区农业发展浅析》(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及李倩的《元明时期土家族经济形态论析》(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分别介绍了宋代及元明时期土家族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苏晓云的《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之我见》(载《江汉论坛》,1997年第3期)和田敏的《论清代土司制度下的土家族土司》(载《湘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集中探讨了清政府“改土归流”政策对土家族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
2.对土家族族体的形成及其与相邻民族的关系的研究。关于土家族族体形成的探讨一直是学者们经久不衰的话题。杨铭在《巴子五姓晋南结盟》(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巴子五姓结盟并非鄂西,而在今天晋南的涑水流域的观点。杨昌鑫先生则在《对土家族民族共同体形成时间的再认识》(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一文中,对三种土家族族源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土家族族体的形成时间应于春秋战国时间。黄柏权在《关于土家族形成时间问题的讨论》(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于宋代,最终定型于土司时期。彭英明先生则在《试论土家族形成和稳定的历史过程》(载《广西良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一文中,综述了理论界对土家族族体形成时间的若干观点,并分析了这些观点的得失,然后阐述了他对土家族族体形成的看法:发育于秦汉魏晋,形成于唐宋,稳定于元明及清初,“改土归流”后进入同化发展时期。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与发展,总是在与相邻民族的交往融合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遇。鄢维新的《从“巴楚文化”看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1期)一文认为,一方面,土家族的源文化即巴文化,为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土家族文化使得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汉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吸纳汉文化的土家族文化既保留了为数众多的巴文化成分;又有不少楚文化的因子,并在不断汉化的同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郑文的《巴楚关系刍议》 (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考证了巴与楚相邻甚久的历史渊源,交往区域大约在汉水中下游,彼此间时战时和,文化交流不断。吴旭的《明末清初峡区土司对外关系的变化》(载《民族论坛》,1996年第3期)一文,主要论述了鄂西土家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政治关系。邢敏建的《从酉水流域考古发掘看楚文化与诸民族的关系》(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依据酉水流域的考古资料,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巴、楚民族之间的融合关系。段超的《元至清初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探析》(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一文,探讨了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元至清初时期频繁接触与激烈碰撞的互动关系。该文认为,这种文化互动既密切了两族关系,又推动了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3.对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的研究。关于宗教信仰文化方面的研究。由于土家族多处于民族杂居地,其宗教信仰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颇具特色。彭继宽《土家族原始宗教述略》(载《民族论坛》,1996年第3期)一文,着重对土家族原始宗教的形成及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朱世学《论土家白虎崇拜的起源与表现功能》(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一文认为,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神圣位置,成为土家族心理意识的一个历史性内核。邓红蕾以《“论土家道教化”与“道教土家化”的文化流变及其意义》(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1期)为题,选取“文化流变”的视角,以道教与土家族文化为例,揭示了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化流变的某些规律。管维良《三峡巫文化简论》(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一文,以长江三峡地区的巴、土家、楚等民族中的巫文化为叙事对象,论述了巫文化中的巫风、巫俗、丧葬、禁忌等习俗,探讨了巫文化中的巫歌、巫舞、巫戏等艺术形式及由此而产生的宗教文化。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研究。李干、周祉征《羁縻制度时期的土家族经济》(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一文,对宋元时代土家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对经济繁荣的作用给予了全面论述。田敏《从(容美纪游)看容美土司的社会经济结构》(载《民族论坛》,1997年第3期)一文,勾勒了容美土司社会经济结构的面貌。王朝辉《试论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载《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一文,对清末民初湘西土家族地区市镇化的形成原因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李倩的《苏维埃时期土家族的手工业和商业》(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一文,论述了苏维埃政府如何扶持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刘学雄《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载《土家学刊》,2001年第2期)一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白晋湘《湘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一文,分析了湘西土家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基础,提出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关于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对土家族民族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家族古代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二是对土家族地区的现代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土家族当代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度剖析。段超在《试论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载《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一文中,探讨了土司兴办教育的历史背景及时代意义。徐亦亭的《土家族古代教育及其对汉文化的影响》(载《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一文,探讨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发展,并分析了土家族古代教育与汉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丁世忠《土家族教育与儒家文化》(载《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一文,探讨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所具有的儒家文化特色。谭再琼在《略论重庆土家族教育的历史特点》(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了川东地区土家族近代教育的传统性与民族性特征。廖岩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础教育问题研究》(载《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了湘西土家族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路。对土家族文学艺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民间文学遗存的研究;二是对土家族当代作家作品的评介。蔡元亨在《西南五句山歌衍变的“蛤蟆图”》(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一文中,采用“蛤蟆图”的形象方式来表述土家族民间诗歌五句歌的孕育、形成过程。田牧在《土家族打闹歌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载《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一文中,对土家族打闹歌的产生及实用价值进行了剖析。熊晓辉《土家族民族歌乐(廪歌)与(梯玛)的比较研究》(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一文,则是对《廪歌》与《梯玛》在演唱范围、演唱形式和内容以及曲调、唱词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所作的比较研究。徐鸿的《文学之根的寻找与精神皈依的追求》(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一文,则是对土家族作家冉易光、阿多创作体系的文化形态的描述,在对他们作品的审视中,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素质的观照。宋永祥的《关注生存,沉思生命》(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是对土家族作家陈川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评论。吴道毅在《寻索土家族文化的秘密》(载《民族文学》,2003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蕴涵着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文化意义。
关于习俗文化方面的研究。习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而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员,其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她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生产生活习俗、节庆礼仪习俗、婚姻婚恋习俗、丧葬文化习俗等。向柏松在《巴土家族神崇拜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一文中,探讨了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习俗的变迁。陈国安在《略论土家族的敬白虎与赶白虎》(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土家族的虎图腾崇拜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及不同的文化意蕴。游俊《土家族禁忌文化研究》(载《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以湘西土家族为考察重点,探讨了土家族禁忌习俗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周兴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及其人文价值》 (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一文,探讨了土家族诞生礼、婚礼、成年礼、寿礼等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张应斌《土家族的婚恋古俗》(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一文,对土家族的原始婚恋习俗进行了深度解析。彭林绪《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阐述了土家族婚姻习俗的表现形式及其变迁的社会动因。曹毅《土家族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一文,专门探讨了土家族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丧葬习俗,并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罗鹏《一份关于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 (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详尽描述了土家族丧葬习俗的仪式。白晓萍《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载《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则认为土家族“跳丧”习俗与巴楚文化、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土家族祖先的战舞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4.对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李忠斌以土家族为例,撰写了《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文章论述了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了土家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若干措施,其中,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资源开发是关键。邓必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战略》(载《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必须把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来考虑。王文明《土家文化开发的品牌战略》(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一文,则探讨了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优势,做大做强湘鄂西土家族地区的特色旅游业的现实问题。王山河《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功能定位与旅游资源开发探讨》(载《涪陵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一文,则提出应该把土家族区域的旅游定位为民族生态文化区,把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 陈佐博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chenzuo.net/post/1459.html